新城王氏家族代表人物
王重光
王重光(1502-1558),字廷宣,号泺川,山东桓台新城人。明嘉靖二十年(1541年)进士,历任工部主事、户部员外郎、云中佥事、上谷参议。后任贵州布政使左参议,奉命采办贵州大木以修三大殿,因积劳成疾,身染瘴疠病逝林区。嘉靖亲书“忠勤可悯”匾额,建祠以祀,并追赠太仆寺少卿,累赠太子太保、兵部尚书。
王重光不仅是新城王氏家族第一个进士,还制定了家族第一则成文家训。他以身作则,治家教子,以道义和读书为准则教育子嗣,成为王氏治家之宝。
王之垣
王之垣(1527-1604),王重光次子,字尔式,号见峰,明嘉靖四十一年(1562年)进士。他为官明敏干练,不徇私情,直言敢谏,严拒请托,官至户部左侍郎,追赠户部尚书,累赠太子太保、兵部尚书。王之垣善于治家理政,晚年辞官归里,居家长达二十年,建家祠,修族谱,置义田,立家范,完善家规门训,编纂了家族第一部总结性家训《念祖约言》,撰写《历仕录》、《秉烛编》、《摄生编》、《百警编》等家规著作。
王象晋
王象晋(1561-1653),王之垣次子。字荩臣,号康宇,自号明农隐士、赐闲老人。明万历三十二年(1604年)进士,授中书舍人,官至浙江右布政使。王象晋为人正直宽厚,孝友敦睦,为官公正严明,清廉自律。晚年致仕还乡,在故里新城著书立说,并亲自教导子孙课业,93岁自撰祭文《辞世小言》。他精于农学,旁通医学,在家族教育、养生观念、为官之道、农学实践等方面都有建树。一生著述30多种100多册,著有农学巨著《群芳谱》、《赐闲堂集》、《保安堂三补简便验方》等。
王渔洋
王渔洋(1634-1711),名王士祯,原名王士禛,王象晋的孙子。清初诗坛领袖,字子真,号阮亭,自号渔洋山人,世称王渔洋。清顺治十五年(1658年)进士,26岁授扬州推官。后任户部郎中,至京为官。康熙十七年(1678年)入翰林,官至刑部尚书。王渔洋一生文政兼从,为文独创诗论“神韵说”,主持清初诗坛五十载,一生著述极丰,被尊为“一代正宗”。为官始终践行“清慎勤”的原则,清正廉洁,政绩卓著,深受康熙赏识和同僚赞叹。他总结自身为官经验,亲书《手镜》50条,教育初仕为官的儿子洁己爱民、宽政慎行,做一个“不负民”的好官。
王氏家规
新城王氏家规,自四世祖王重光首倡“道义读书”理念,五世祖王之垣著述成文家规,之后到王象晋、王渔洋,历代不断充实,形成了内容丰富、体系完备、独具特色的家训族规体系。其中既有时代沿袭的习惯做法,又有专门的成文家训,还有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族约家法,内容涵盖了修身养性之法、读书立世之道,做人处事之本、从政为官之要、持家经营之策、闺门训诫之教等多个方面。
继四世祖王重光定下第一条成文家训后,五世祖王之垣著述《念祖约言》,记录了家族几代祖先的嘉言懿行,总结家族治家经验。所著《历仕录》则记述自己一生做官的经历,用亲身体验为子孙提供经验教训。此外还有总结归纳古人格言警句的《炳烛编》、《摄生编》、《百警编》等,作为家规家训,告诫劝谕子孙。
王之垣次子王象晋对王氏家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,编写家规著作《清寤斋心赏编》、《日省格言》、《日省撮要》等。
八世祖王渔洋文政兼从,《手镜》是他“随忆随记”写给即将赴任的儿子的一封家书,他用自己一生做官的亲身经历和心得体会教育儿子如何做一个“清慎勤”、“不负民”的好官。《手镜》是王渔洋家规的代表作,也是新城王氏家学家规的凝练升华,被后世奉为做官处事“明镜”。
新城王氏家规内容丰富,自成体系,并且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、与时俱进。家规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新城王氏家族成员,涵养了家族善良勤俭、敦宗睦族、读书力学、见贤思齐、忠勤报国、洁己爱民的良好家风。